top of page
背景_上下葉 長型_edited.jpg

成長故事

1983年六月,鄭淑敏女士邀集了吳林林、吳靜吉、余範英、林懷民、張杏如、黃碧珠、鄭瑞實、許樊曼儂、周樂茞(薇薇夫人)等十位關心幼兒教育的好朋友,秉持著「幼兒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的信念,在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上創辦了「成長兒童學園」。

 

1985,有鑒於戲劇與視聽媒體對幼兒的影響,園內老師開始參與兒童劇場與兒童電視節目「爆米花」的企畫,投入視聽教育工作;並於七十六年成立「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推動更精緻、更專業的戲劇教育與藝術文化工作。

 

1988年八月,十位原創辦人為持續文化教育的理想,將「成長兒童學園」以及「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捐贈給豐泰文教基金會,讓兩者皆成為屬於社會的教育文化機構,繼續實現幼兒教育的理想,並於同年十二月承接出版「豐泰幼教」更名為「成長幼教季刊」,期許幼教工作者藉此刊物,一方面統整經驗、肯定自我,一方面也能吸收新知、追求成長。

 

1997年五月,在「豐泰文教基金會」和「成長兒童學園」原創辦人的協助下,「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登記成立,承接原捐贈至豐泰文教基金會的「成長兒童學園、鞋子兒童實驗劇團、以及成長幼教季刊」三部門之業務。並且持續教育與文化推廣工作,推動公益事業。

 

2007年法務部委託本基金會成立法務部附設托兒所,秉持成長的教育理念,重視孩子的自由發展及生活教育,並持續多年獲得評選優良之幼兒園。

 

2012年十月接受台北市社會局委託,承辦「中山親子館」業務,並且為台北市尚未正式成立親子館的6個行政區服務,以「行動親子館」的行動力,將親子館的親子共玩精神帶到台北市的各個角落。

此外更接受教育部的委託經營新北市龍埔非營利幼兒園,讓更多的孩子在遊戲中成長與學習,並持續獲得績優評鑑的獎勵。

 

2013年我們深自期許「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不但致力於孩子們的成長工作,更關心父母們的成長;從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013年十月,成長基金會以大安區為基地,開始籌辦為50歲以上成人規劃的「50+成長健康生活館」,讓大家能發揮所長,透過基金會,培養更多認同基金會理念的退休人才協助各項工作的發展。

 

2014年我們又進一步的接受台北市社會局的委託,承辦「嬰幼兒物資交流中心」,統整台北市13所親子館的玩具物流,以及開放玩具圖書館供市民來接用。同時也收集二手玩具回收來帶給弱勢孩童歡樂。

同時本基金會也開始關注長輩們的生命軌跡,舉辦「台灣萬福說故事畫故事」活動,將長輩的故事說給年輕藝術家聽,將話語轉為畫語,舉辦畫展並設立專屬網站。

 

2015年接受社會局的補助,將「50+成長健康生活館」升級成臺北市政府「老人據點2.0」,開始舉辦共餐及相關課程活動,服務更多社區長者,並且培養更多的志工,宣導退而不休,老有所用的宗旨,讓長輩的經歷成為年輕人的養分,成長更成長。

 

2017年將「老人據點2.0」規模擴大,成為台北市大安區仁慈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增加更多活動及課程,並定期電話關懷及訪視社區長輩,提升長輩的生活品質,加以回饋社會。

 

2019年承接新北市中園非營利幼兒園,進一步推動成長教育方針,除了幼兒教育,更將重點放在教師在職培訓及耕耘社區文化,讓孩子了解在地文化,與土地產生連結,吸取更多養份。

 

2020年 承接基隆正濱國中內的(基隆市成長非營利幼兒園)。以人本、開放、大自然為理念,讓孩子自由探索,透過操作、創作以建立經驗知識。並帶領孩子實地踏察社區自然環境與在地文化活動。輔以繪本共讀與兒童戲劇演出,引領孩子,走入藝術與文明,期待孩子能做一個快樂而有自信的自己。
 

2021年接受桃園市政府社會局辦理桃園市中壢一號(龍福)親子館與平鎮一號親子館,兩間親子館皆比鄰社會住宅,提供親子們安全快樂遊玩的場域,並將台北市中山親子館的經驗帶到桃園市中壢區。
 

我們深自期許「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不但致力於孩子們的成長工作,更關心父母們的成長;同時,也期盼它能成為一群有志於終身教育與文化工作的年輕朋友們共同發展的家。在不斷嘗試、反省、突破和創新中,我們將具體地,一步一步將原則性、抽象性的理念,落實在未來的工作中。







 

bottom of page